登上《SAGE Journals》!这款气动软肘外骨骼,让肌肉负担直降22%!

发布时间:2025-10-31 20:50 | 原文链接

在工业与制造业现场,工人的双手是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工具。然而,长期从事物料搬运、重复性装配或高强度手工作业的人群,常常因不良姿势、持续负荷和重复动作,面临肌肉疲劳、劳损甚至神经受压等职业健康风险。这类因工作引发的肌肉骨骼疾病,在医学上被归类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WMSD),已成为许多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一大隐忧。

此前,宝马、福特、丰田等企业已尝试引入刚性外骨骼缓解这一困境,刚性结构虽然支撑力强,却牺牲了舒适性与灵活性;软性外骨骼虽穿戴舒适,却在耐用性与输出力上有所不足。此外,主动式外骨骼由于成本高、操控复杂、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肘部负荷较高的作业场景中,轻便、高效、可便携的辅助设备依然稀缺。

▍融合人体关节力学与一体式气动结构,提出气动软肘外骨骼

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一支研究团队近日发出一款名为“气动软肘外骨骼”(PASE)的可穿戴机器人设备。PASE专为重复举重、流水线作业及持续手臂支撑等场景设计,致力于在提供有效辅助的同时,兼顾穿戴舒适性与机械性能

图片

充气软肘外骨骼的多角度视图

不同于传统外骨骼在“力量”与“舒适”之间的艰难取舍,PASE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人体关节力学与一体式气动结构深度融合。研究团队深知,外骨骼的辅助效果不仅取决于力量输出,更要贴合人体自然运动规律,才能在提供支撑的同时不束缚动作。因此,他们在设计时以肘部生物力学为核心,将气动执行器与肘部自然运动轨迹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减少平面外旋转力,既简化了系统复杂度,也提升了辅助的精准度,降低了关节应变风险。

图片

PASE的等距视图和横截面视图

前不久,该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已以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neumatically actuated soft wearable robotic elbow exoskeleton for reducing muscle activity and perceived workload”为题在《SAGE Journals》上进行发表。

图片

在材料选择上,PASE兼顾了性能与体验。执行器采用道康宁XIAMETER®RTV-4234-T4硅胶,这种材料兼具耐用性与灵活性,能在充气膨胀时保持稳定的力学性能,同时避免对皮肤造成摩擦损伤;支撑执行器的底板则使用Onyx微碳纤维填充尼龙,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既轻量化又具备足够强度,有效解决了外骨骼佩戴时易错位的问题;与人体接触的部分,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层1.5毫米厚的氯丁橡胶接触层,内部是柔软的海绵状超细纤维芯,外层则是紧密编织的光滑织物,不仅提升了耐磨性,还能让用户在长时间佩戴后仍保持舒适,彻底告别传统刚性外骨骼“笨重硌身”的困扰。

图片

(A) 执行器的等距视图;(B) 底板的等距视图;(C) 氯丁橡胶层的等距视图

PASE的制造工艺也经过了精心打磨。硅胶执行器的生产分两步进行,先成型脊状结构,再打造底座,最终形成一个可均匀膨胀的空腔,确保充气时能稳定输出力量;Onyx底板通过3D打印实现精准塑形,氯丁橡胶织物则按底板尺寸精确裁剪、对齐孔位,最后将三者缝合组装,形成完整的执行器组件。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研究团队还运用有限元分析(FEA),模拟执行器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设计缺陷,让设备的力传递效率与运动支撑效果达到最佳。

图片

PASE 组件配置:(A)硅胶致动器;(B)Onyx 基板;(C)氯丁橡胶织物接触层

要让外骨骼稳定工作,精准的控制系统必不可少。PASE配备了一个专门的气动控制箱,内部集成了两个电磁阀、双工位歧管与单工位比例阀,前者负责引导气流方向,后者则能精确调节压力,确保输出力量符合任务需求。控制箱内的压力传感器会实时监测气压变化,微处理器则根据传感器数据实时调整,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初始使用50PSI的内部压缩空气,先调节至25PSI,再根据反馈进一步降至18PSI的工作压力,一旦达到预设值便自动停止充气,既保证了辅助力度,又避免了压力过高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测试阶段,为了专注评估机械辅助效果,研究团队还特意将控制系统与用户隔离,采用人工充气方式,暂时忽略了设备自身重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图片

PASE 的气动控制系统

▍机械性能与人体应用双维度测试,验证PASE应用有效性

一款外骨骼的好坏,最终需要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研究团队从机械性能与人体应用双维度为PASE设计测试方案,以科学数据验证其核心优势。

机械测试聚焦扭矩输出与充气速度两大核心指标。

扭矩直接决定辅助能力,团队在30°、60°、90°肘部角度及15、18、21 PSI压力等级下测试,结果显示扭矩随压力升高显著增加,21 PSI、30°时最大扭矩达4.39 Nm,且角度越小扭矩越高的特性,完美匹配提重物等场景的人体需求。线性回归分析则表明,角度、压力及交互作用可解释95.7%的扭矩方差,证实PASE能通过参数调整适配不同强度任务。

图片

扭矩评估实验装置

充气速度关乎响应效率,25 PSI高速模式下,PASE从0°充气至90°仅需0.22秒,低速模式也可5秒内完成确保动态场景及时支撑。

机械性能达标后,团队开展人体测试招募了19名18-45岁受试者(男14名、女5名,涵盖多族裔与运动水平),均无肌肉骨骼疾病及过敏史。测试采用“支撑开启/关闭”对比模式,通过表面肌电图(EMG)结合扭矩、充气数据评估效果,每项任务70秒含5组动作,舍弃首次数据确保客观性。

测试设计了静态举重3.6公斤举至胸部并保持,激活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动态组装1.2公斤手动工具组装,考察前臂与肩部肌肉)、振动动态组装1.2公斤电动工具,评估抗振动拉伤能力)三项工业场景核心任务。肌电图通过BIOPACMP36系统采集,电极放置遵循SENIAM指南,1000Hz采样后经MATLAB降噪处理,提取关键数据计算振幅差异。

图片

研究中评估的任务示意图:任务1 - 举重(A:举重前,B:举重后);任务 2 - 使用基本工具进行组装(C:举重前,D:举重后);任务 3 - 使用电动工具进行组装(E:举重前,F:举重后)

测试结果证实PASE辅助效果显著静态举重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激活度分别降低22.36%、18.19%;手动组装降低14.41%、11.37%;振动组装降低10.21%、5.22%,静态场景效果最优。补充测试显示,18-26岁男性受试者举3-10磅重物时,肌肉激活度均有降低,虽随重量增加降幅波动,但减负效果稳定。

主观体验评估采用NASA-TLX与用户感知调查NASA-TLX显示,三项任务中“支撑开启”状态的心理、生理等六维度负荷得分均显著低于关闭状态,差异达8.86-9.61分且具统计学意义。用户感知调查中,实用性、易用性、舒适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任务2实用性得分达5.89±0.24,仅舒适度略低,受试者建议优化贴合度与重量。

以上实验测试结果综合表明,PASE在机械性能上扭矩适配性强、响应迅速,人体测试中无论静态动态场景均能有效减负,且主观体验良好,可为工业场景应用提供可靠支撑。

参考文章: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20556683251347517

举报/反馈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